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,性話題總像蒙上一層神秘面紗,既引人好奇又讓人避而不談。受儒家思想與殖民時期的影響,香港人對性的態度往往保守得像穿了三層毛衣去沙灘——既不自在又怕出醜。然而,近年隨著年輕一代的開放與性教育的進步,這層「毛衣」正逐漸被脫下。本文將用趣味的視角,結合研究數據,揭開香港人對性話題的保守面貌,並看看這座城市如何在禁忌中尋找突破。


香港人有多保守?數據說話
說到香港人對性的保守態度,數據可是不留情面。根據2011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的「青年性研究」,63.8%未婚年輕人對婚前性行為持開放態度,但超過76%對多重性伴侶持負面看法,83%更反對「援交」等行為,顯示香港年輕人對某些性行為仍保留傳統底線。另一項2008年的全球調查發現,62%的香港年輕人覺得買避孕套「尷尬」,這比例在10個受訪國家中高居榜首,遠超歐美平均的25%。這意味著,不少香港人寧願冒險,也不願在藥房櫃檯前「丟臉」。


來到更近的年份, 有趣的是,2022年Lelo的性健康調查顯示,81%的香港受訪者從未使用過性玩具,超過一半人表示完全沒興趣嘗試,38%更直言性玩具「變態」。這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,例如美國年輕人中,僅21歲時已有31.1%女性和45%男性有過六個或以上性伴侶,而香港的數字遠低於此。這些數據勾勒出一個畫面:香港人談到性,彷彿在參加一場「誰先臉紅誰就輸」的比賽。


保守背後的文化根源
為什麼香港人對性如此「怕羞」?這得從文化根源說起。儒家思想強調「非禮勿視」,性被視為私密到不能公開提及的話題,家長和子女間的性教育對話更是罕見。學校的性教育也停留在1997年的指引,內容多聚焦於懷孕與性病的「恐嚇式」教育,缺乏情感與同意的討論。基督教的影響也加深了保守氛圍,部分教會學校甚至避談性愉悅,彷彿談性等於鼓勵「亂來」。
這種保守心態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。香港的高租金與居住文化讓不少情侶婚後仍與家人同住,84%的受訪者表示狹小空間直接影響性生活,近四成年輕情侶得靠酒店「偷歡」。試想,在父母房間隔壁「辦事」,誰能不感到像在執行秘密任務?


突破禁忌的趣味火花
儘管保守,但隨著時間推移,香港的性話題正在悄悄「解鎖」。例如,本地性教育組織「性本善」與「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」近年舉辦的性健康工作坊,吸引了越來越多好奇的年輕人參加,內容從安全性行為到性別多元性,話題五花八門。


想當初在2019年尾創立FunGarden時,筆者亦曾因「性玩具店不正經」的偏見難覓店面,但2020年疫情期間,潤滑劑與按摩油等「入門級」產品銷量大增,顯示香港人正偷偷探索新玩法。更有趣的是,2021年高級百貨On Pedder竟舉辦女性性愉悅快閃店,公開展示性玩具,彷彿在說:「性玩具也可以很時尚!」
LGBTQ+議題的進展也為性話題注入活力。2023年一項調查顯示,60%的香港人支持同性婚姻,較2013年的38%大幅上升。年度同志遊行與ViuTV的同性戀劇集《男排女將》更讓性別多元性走入主流,證明香港人正從「談性色變」走向「談性不怕」。
 

未來:從尷尬到自信
香港的性話題禁忌雖未完全消散,但進步的步伐已不可忽視。要讓性話題更公開,學校需更新性教育課程,涵蓋情感與同意;媒體可多報導性健康故事,減少污名化;個人也可以從小處做起,比如與朋友分享一篇性知識文章,或鼓起勇氣買個避孕套——別忘了,臉紅也是一種可愛的開始!